山海情深——闽宁协作新气象
2023-11-14 16:58 来源:新华网
从福建到宁夏,从武夷山到贺兰山,从闽江到黄河……1996年开始,福建和宁夏建立对口协作关系。27年来,两省区一届接着一届抓、一任接着一任干,将单项扶贫拓展到经济社会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协作,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
记者近日走访了解闽宁协作最新进展发现,两地不断拓展协作深度,创新协作方式,优化协作机制。闽宁协作新产业层出不穷,新投资方兴未艾,乡村振兴大步向前……“闽宁情”正在谱写新篇章。
新产业层出不穷
深秋时节,在宁夏彭阳县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内,处处呈现一派繁忙景象:大棚里错落有致地放满了菌棒,小小的蘑菇争相从菌棒上探出了“脑袋”,长势喜人;加工工人正在熟练地分拣、包装新鲜的杏鲍菇;园区内,人来人往,运输工人正忙着搬运、装车……
彭阳县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宁夏唯一以食用菌标准化生产为主的农业产业园区,是彭阳与福建省结对帮扶县区开展合作的重要成果,也是闽宁27年协作的缩影之一。园区占地300亩,日产各类鲜菇5吨,年产值达2000万元。彭阳县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示范园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其中福建省援建资金1500多万元,建设食用菌标准化菌包生产线1条,配套自动化控温控湿设备,实现了杏鲍菇、平菇等食用菌产品常年生产。
“这是生产平菇的车间,由本地农户来管理,用的原料是杏鲍菇的下脚料。”福泰菌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祁登荣说,“采完杏鲍菇以后,旧原料一部分作为动物饲料,用于养牛养羊,另外一部分做成我手里的平菇菌包。平菇的菌包用完后再次成为生物有机肥,整个过程实现了对资源的‘吃干榨净’。”
时光回溯到1997年,福建农林大学菌草技术研究所所长林占熺,跨越山海来到宁夏彭阳,拉开了闽宁菌草技术扶贫与产业协作的序幕。经过20多年发展,彭阳县已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过程,探索出工厂化模式,每个农民负责一个环节,做精做细园区种菇、养殖到肥田的循环模式。
园区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科技支撑。通过积极与福建省农科院、宁夏大学等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开展技术引进、试验示范、集成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园区已经培育出了适合彭阳县特殊环境条件下的菌种,双孢菇、杏鲍菇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体系分别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
“我在这边已经工作十多年了,干完公司的活,我再照看自己种的平菇、袖珍菇。给公司干活一年收入3万多元,加上自己种的菇,一年还能赚2万多元,总共收入5万多元。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脱贫之后日子越来越好!”在示范园务工的彭阳县城阳乡长城村村民杨孝兰说。
彭阳县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是闽宁协作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贺兰山东麓十几万亩的葡萄园,可年生产几千吨的葡萄酒;闽宁镇制衣厂的帮扶车间,可带动上百名当地妇女就业;体育+文旅,千余名跑友参与“闽宁红酒文化跑”……27年来,福建累计投入援宁帮扶资金54.82亿元,其中财政拨付资金49.34亿元、社会帮扶资金5.48亿元,为助力宁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投资方兴未艾
一场秋雨过后,永宁县闽宁镇街道上的瓦房鲜亮整齐。红砖瓦、燕尾脊,满满的闽南建筑特色,让人彷佛置身闽南传统村落。
位于宁夏闽宁产业园一期的佰兴(宁夏)生活用品有限公司,机器轰鸣,全自动生产设备正经过一道道生产工序,将纸浆变为居民日常所需的生活纸品。车间内,有的工人在操控设备;有的在打包装袋;有的在装箱运输。
佰兴(宁夏)生活用品有限公司,是建发浆纸集团设在西北的首个生活用品生产基地。公司销售经理刘鸿林说,工厂拥有全自动纸面巾生产线和卫生纸自动生产线,达产后每年营业收入可达5000万元。“未来产业布局会通过宁夏,辐射内蒙古以及甘肃一带,把产业做大做强。”
在闽宁产业园新的建设项目上,吊臂挥舞、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抓紧建设新的通用厂房。闽宁产业园由厦门市湖里区、思明区和银川市永宁县采取合作共建的形式共同开发建设,将重点围绕绿色农产品加工、新材料、纺织服装、装配制造等产业,培育一批特色明显、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产业集群,致力于打造成为东西部协作的现代化示范产业园区。
“园区的8条市政道路全线贯通。今年4月开工建设的16栋厂房进入收尾阶段,预计年底就能交付使用。”宁夏闽宁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舟介绍,两省区包括厦门市、银川市对园区发展高度重视,园区建设快速高效。
园区的招商引资也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截至目前,闽宁产业园共引进落户企业14家,项目总投资额超3.7亿元,预计年产值3.2亿元,带动就业500人;在谈意向项目20余个,计划总投资额近4亿元。
在协作发展中,闽宁两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共建产业园、搭建合作交流平台、组织规模化劳务输出等方式,促进脱贫地区优势资源开发,带动脱贫人口稳定增收,走出了一条企业合作、产业帮扶、项目带动的“造血”式帮扶路子。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闽宁两地共建产业园区12个,引导入驻园区企业51家;援建(扶贫)车间225间,吸纳农村劳动力6933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福建招商引资落地宁夏项目908个,实际到资392.11亿元,实施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纺织轻工、风力发电、食品加工、葡萄酒等一批特色产业项目,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截至目前,在宁夏的闽籍企业(商户)6695家,安置当地劳动力就业10万多人。15万多名闽籍人员在宁工作生活,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才智力量。
村民有了新愿景
宁夏西吉县龙王坝村,从昔日的“苦瘠甲天下”蜕变为如今“春看各色山花烂漫,夏看层层绿波梯田,秋看层林尽染红叶,冬看纷飞茫茫雪海”的乡村旅游之地,吸引着周边越来越多的观光游客。
近年来,在对口协作的福州福清市帮扶下,龙王坝村先后建设了闽宁小吃一条街、星空酒店、手工非遗产品一条街、闽宁福清乡村民宿群落、闽宁窑洞民宿等。当地村民非常陌生的农旅融合业态在这里生根落地,过去“靠山吃山、靠地吃地、靠农吃农”的单一产业结构与加工业及服务业有机融合。
在闽宁协作项目的带动下,龙王坝人的思路越来越活,不断扩展延伸林下经济、休闲农业、研学培训、森林康养和乡村旅游等产业链条,在周边率先走出了一条“农村变景区、民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固原市泾源县六盘山镇“集美村”里。走在村中的产业园,一株株青翠欲滴的黄瓜藤上挂满黄瓜,清香扑鼻,长势喜人。
“我们村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无工业污染,种植蔬菜有优势。”泾源县集美村党支部书记闵富有介绍,目前,集美村种有香菇、羊肚菌、西红柿、黄瓜、马铃薯等品种,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带来20万元以上的收益。作为一个移民村,村民们一致同意将新村取名为“集美村”,一是为了感谢厦门市集美区的帮扶,二是取“集各村之美而有缘相聚”之意。
在集美村的宁夏澳丽妃包袋扶贫车间,一排排摆放整齐的缝纫设备在工人的操作下快速运转,工人熟练地缝制可回收的包袋。澳丽妃包袋公司已成为多家知名企业的包装袋供应商,市场订单稳定且逐年递增。
“以前都在外面打零工,现在在车间工作,每个月工资3600多元。”村民王克李已是车间主任,他说,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既能照顾家人,又能赚钱致富。越来越多的村民来到工厂上班,收入增加不少。
集美村党支部书记闵富有表示,在闽宁协作下,集美村村民在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充满信心。“未来,我们将继续立足实际,不断壮大特色产业,探索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多领域提升的乡村振兴新路子,让闽宁协作之花在集美村越开越美。”(记者付敏 陈弘毅)